楊洪洲,1949年9月出生,1965年參軍,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1982年從部隊轉業回來任慈利縣經委紀檢員,后調至慈利縣紀委工作,2009年退休,現任慈利縣紀委監委退休老干部黨支部書記。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,楊洪洲在紀檢戰線干了一輩子。
楊洪洲當年的工作照
回想初到縣紀委,楊洪洲被安排到一線辦案。當時有個案件涉及某領導,一起辦案的同事們擔心自身年紀輕、資歷淺,怕得罪人被“穿小鞋”,有畏難情緒,致使調查一度陷入僵局。
軍人出身的楊洪洲站了出來,“我們代表的不是個人,是慈利縣紀委,紀律面前不能講特殊!”部隊嚴明的紀律早已將楊洪洲打磨得堅韌勇敢,他把困難拋在身后,主動找這位領導溝通。他對問題不遮不掩、不捂不蓋,該查處的堅決查處,敢于較真碰硬的他愣是帶領同事啃下了這塊“硬骨頭”,該案件順利結案。自此,領導和同事們都對這個“初出茅廬”的小伙子刮目相看。
鐵面無私的紀檢人也有柔情, 80年代時落實政策,很多60年代下放的老人從桑植縣前來上訪,時值冬日,衣衫單薄的老人們走了好幾天路,凍得瑟瑟發抖,有的老人草鞋都穿破了,還打著赤腳,接待他們的紀檢員楊洪洲見狀,心酸不已,便咬咬牙從自己微薄的工資里擠出費用,為老人們安排好吃飯住宿,耐心地幫他們解決眼前問題,這位無私付出、為民辦實事的紀檢人得到老人們的嘖嘖稱贊。
那時候辦案條件相當艱苦,經常是“晴天一頂草帽一身土,雨天一雙膠鞋一身泥”。1990年時,單位上下總共20來號人,只有一臺公務用車。有一回,楊洪洲與同事負責調查一起汽車走私案,要坐火車去當時的廣東省南??h取證,那時出差補助是一人一天14塊錢,為節約資金,倆人煮了一包茶葉蛋,又帶著方便面、雞爪子等速食,就這樣解決掉一天一夜的路途餐食問題。歷時七八天的調查,倆人輾轉多處,他們住便宜的招待所,天天吃方便面,經過多方交涉,汽車走私案總算水落石出。倆人從廣州坐火車返回長沙,落地后才吃了一頓像樣的大米飯。
“那時候苦!下鄉調查取證全靠兩條腿,解放鞋常常磨破鞋底。”楊洪洲回憶起當年的情景,感嘆道:“現在辦案條件好多了,祖國的發展好咧!這樣的條件以前是想都不敢想。”
說起來,楊洪洲與紀檢監察有著不解之緣,家中三兄弟全都在紀檢部門工作。當時,大哥、二哥均在縣級紀委任書記,兩個哥哥身居要職,作為老三的他并未“走后門”,而是在基層踏踏實實干。出身農村的兄弟三個堅守各自的崗位,紀檢戰線的“兄弟連”在工作上互相督促、互相鼓勵,傳遞和分享著正能量,一起當好黨的助手。正是這種好家風,讓老楊家在當地擁有極好的口碑。
認識楊洪洲的人對他的評價都是:“老楊這個人,絕對不搞腐敗!”用楊洪洲自己的話來說,當好紀檢干部,就要“經得起誘惑、耐得住寂寞、吃得起苦頭”,在紀檢監察戰線工作近30年,有人請客吃飯,他每次都婉言謝絕,跟隨他多年的老部下說他是“在單位一分錢都不會多拿的人”。
“現在黨內法規不斷完善,對紀檢干部的監督約束力度也更大,這對干部隊伍自身建設是好事!”楊洪洲感慨道:“打鐵還需自身硬,我們紀檢干部要經得起歷史和群眾的檢驗。”
發白了,初心不改;背駝了,正氣未減;退休了,情結還在。部隊出來的楊洪洲有著濃厚的“軍人情結”,多年前穿戴過的軍裝軍帽、佩戴過的勛章都還完完整整地保存在家中的衣柜里。一直以來,他最關注的是國家的國防建設,在他的影響下,家里人都成了軍事頻道的“忠粉”,收看新聞聯播是家庭每日必修課。
雖已退休10年,但楊洪洲仍然續寫著與紀檢監察系統的“緣份”,目前他擔任慈利縣紀委監委退休老干部黨支部書記,每月積極組織老黨員們學黨章、上黨課,黨支部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,2018年他個人被縣紀委監委機關黨委評為“優秀共產黨員”。
一路與祖國共同成長,一路與紀檢監察并肩前行,提起這些年的工作經歷,楊洪洲眼泛淚花,“只要身體還行,我能多干一天就多干一天,日子越來越好,我越干越有勁!”(慈利縣紀委監委 庹星)
? 閱讀上一篇
? 閱讀下一篇